所有人都在骂国足踢“默契球”,但我倒觉得这可能是中国足球最聪明的一次表现。
你看啊,全网都在嘲笑那个画面:澳大利亚球员在后场颠球拖时间,国足球员在前场散步般地“追抢”,裁判心照不宣地提前读秒。一时间,“假踢球”、“没有体育精神”的帽子满天飞。
但等等,我们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谁说足球一定要拼到你死我活?
这种愤怒其实暴露了中国球迷一个很有意思的心态——我们总是把足球想象成武侠小说,要么英雄就义,要么壮烈牺牲。仿佛不流血流汗就不叫踢球,不拼到最后一秒就是对不起观众。
可足球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角斗场。它是一个有规则的游戏,而游戏就有游戏的智慧。
想想看,如果你玩《王者荣耀》,明明可以稳稳躺赢,你会不会故意送人头来证明自己“有竞技精神”?如果你炒股,明明可以保本退出,你会不会为了展现“勇气”而选择梭哈?
答案显而易见。那为什么到了足球场上,理性的选择就变成了“可耻的妥协”?
欧洲豪门早就玩烂了的套路
更搞笑的是,那些批评国足“默契球”的人,转头就在夸欧洲足球的“战术智慧”。
你知道2004年欧洲杯,丹麦和瑞典那场著名的2-2吗?两队在确保都能晋级的情况下,最后半小时基本就是在散步。当时媒体怎么说?“北欧智慧”、“成熟足球”。
还有1982年世界杯,西德和奥地利的“耻辱的吉隆”。德国人1-0领先后,两队就开始了长达80分钟的传球表演。结果呢?这场比赛直接推动了世界杯改革,但没人说德国足球从此就不行了。
凭什么欧洲人这么干叫“战术素养”,中国人这么干就是“体育道德沦丧”?
中国足球终于学会了“正确的自私”
说句不好听的,中国足球被骂了这么多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太“纯真”了。
我们总是在不该拼命的时候拼命,在该保守的时候冒险。世预赛最后一场打阿曼,明明平局就能出线,偏要压上全攻,结果被绝杀出局。这叫什么?这叫“感动自己,气死观众”。
这次U23的表现,恰恰说明年轻一代开始懂得什么叫“职业足球”。足球不是爱情片,不需要每场都死去活来。有时候,最好的勇敢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怂。
你以为那些欧美球员天生就喜欢“默契球”?错了,他们只是更早地学会了一个道理: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比在任何时候都做感动人的事更重要。
规则允许的智慧,凭什么要道德绑架?
再说回这场比赛本身。规则有没有禁止?没有。道德有没有突破底线?也没有。
两队在前两轮都是凭实力赢球,最后一轮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结果,这有什么问题?
如果你觉得这种“默契”破坏了比赛观赏性,那你应该去批评赛制设计,而不是球员的选择。球员的职责是在规则内为自己的团队争取最大利益,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做无谓的牺牲。
更何况,这种批评本身就很虚伪。平时大家骂国足“没脑子”、“不会踢球”,现在人家终于聪明了一回,又骂人家“没血性”。合着怎么踢都是错?
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在对的时候“不要脸”
我甚至觉得,这场“默契球”是中国足球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我们终于开始用职业球员的方式思考问题,而不是用武侠小说的逻辑感动自己。
足球世界从来就是现实的。那些看起来“不要脸”的选择,往往是最理性的决定。英格兰在欧洲杯决赛踢了120分钟0-0,最后点球输给意大利,你觉得索斯盖特会后悔吗?他只会后悔点球没练好。
中国足球要想真正进步,就必须学会这种“正确的自私”。不是每场比赛都要拼个你死我活,不是每个决定都要感天动地,有时候,最大的勇气就是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然后在规则内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那些还在用“体育精神”绑架理性选择的人,说白了就是还没准备好接受一个真正职业化的中国足球。他们想要的不是一支会赢球的队伍,而是一部永远在燃烧自己的励志电影。
可问题是,电影看完就散场了,足球比赛还要继续。
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