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肯尼亚马赛马拉9月19日电 记者手记|29个女孩一个家,取名叫“幸福”
新华社记者郑梦雨 严钰景
越野车载着中国游客捐赠的鞋、衣服和卫生用品,记者一行还带着刚从超市买的饼干和糖果,开车前往肯尼亚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深处的一座铁皮屋。
这座并不显眼的铁皮小屋,是一群孩子们的“家”。一共有29名3岁到18岁的女孩,她们大多失学、失家,有的因反抗早婚、割礼等陋俗而出走。
56岁的玛丽·西兰托伊是这里孩子们的“妈妈”。在纳罗克郡政府妇女儿童事务局做志愿工作期间,她认识了许多有不幸经历的女孩。
2019年,当重庆人汤麟和袁林前往马赛马拉创业时,西兰托伊协助他们接手当地帐篷酒店,并请求二人在酒店为她保留一个商店,让她能够有收入来养育她的“女儿们”。
“我自己也有一个女儿。”48岁的汤麟说,“当看到路上的小孩光着脚和我们打招呼,我没法坐视不管。”袁林说:“当地人帮我们打开了经营局面,我们也想尽己所能回报他们。”
在当地妇女儿童事务局发布的一份报告中,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孕者约占当地孕妇的三成。他说,很多女孩在涉世未深时被家里嫁出去,只为给家里换几头牛。
展开剩余54%2023年6月,汤麟和袁林在位于肯尼亚纳罗克郡西纳罗克区的艾通镇购置了一块土地,搭建起现在这所救助中心。尽管条件简陋,但西兰托伊和她的“女儿们”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
这两年,汤麟和袁林为女孩子们修缮房屋,搭建电力设施和水塔,出资支付女孩们的学费,雇佣保安和生活老师。
如今,孩子们在草地上欢快地踢球,铁皮屋附近建起了教室、厨房和厕所,还有三座当地的茅草屋作为西兰托伊的办公室和住处。这方小小天地间,不时传来阵阵歌声。
西兰托伊说,她希望教给女孩们什么是对错,怎样塑造健康人格。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学习如何去关怀、去爱他人。
2024年3月,纳罗克郡社会发展局授予救助中心“社区公益组织”认证,期待它为当地社区带来更多支持和帮助。
救助中心名叫“Namunyak”,在马赛语中,是“幸福”的意思。
我问他们,“幸福”是什么样子——
13岁女孩米切尔·凯特雷觉得,幸福就是能上学、有伙伴,未来她想做一名厨师,因为她在给别人做好吃的食物时感到快乐。
在西兰托伊心中,幸福就是有一天她不再需要“救助”任何人,这些孩子可以长大,成为她们自己。
汤麟说,幸福应该是可持续的。
袁林说,幸福是天下的女儿都能拥有好的生活。
在广阔的稀树草原上,他们种下一株希望。(完)
发布于:北京市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