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8时许,《中国奇谭》系列首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在上映的第14天,票房超过8.07亿元,也超过了日本电影《铃芽之旅》在2023年创下的纪录,正式登顶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榜。登顶时刻,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艺委会专家常光希绘制的祝贺海报(见上图)同时发布,画面展现了齐天大圣欣慰地望向四个小妖怪,一口仙气吹出,守护、祝福取经小队走向更远的取经路。无论是连续多日的日票房冠军,还是平台预测的超过16亿元的总票房,或者是豆瓣超过23万网友打出的平均8.6分的高分,都让人对中国电影,对中国二维动画电影的未来,信心倍增。
追梦故事打动观众
“《浪浪山小妖怪》上演前,看到朋友圈发的推荐资料,就感觉这部电影可能要火。电影上映后,果然如愿,迅速飘红,可喜可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鲁太光分析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部电影用“奇谭”的美学形式抓住、凝练、升华了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即使再普通,甚至渺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要实现。“这些‘小妖怪’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看电影,就是看自己打怪升级、不断追梦的故事。”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赞叹说,《浪浪山小妖怪》是继《大圣归来》后又一部让人血脉偾张的动画作品,“看剧本时还有些担心,怕四个主要角色的造型不讨喜,怕《西游记》的形象太深入人心,观众不接受这么大反差的替换,但实际完全没问题。影片非常贴合普通打工人,用公路片的模式拍出了成长励志的感觉,又很懂年轻人的梗,节奏也对,加上高潮段落的音乐和视觉顶了上去,成为爆款是必然的。”
二维动画未来可期
虽然相比“哪吒”,“小妖怪”砍下的票房或许还不够多,但它让市场欣喜地看到了长期被忽视的二维动画电影的发展新可能、新方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说,《浪浪山小妖怪》以“接地气”的风格撬动了家庭观影,“这部动画片借鉴中国传统画的造型、渲染等形式,结合现代色彩、光影的表现手法,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了既有真实感又兼具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独特故事。”
珠江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陶冶说,中国动画经历了从诞生之初学习美国卡通片,到万氏兄弟影响下美术片的探索,直到2004年开始产业化发展,从而建立自主工业体系,这一路从手工绘画到工业化的迭代,见证了中国几代动画人的追求,“《浪浪山小妖怪》超越《铃芽之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二维动画片,具有里程碑意义。始于1960年《小蝌蚪找妈妈》的中国水墨动画,在65年后找到了自己的垂直继承人,也使得‘原中国动画学派’‘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思想,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亦宣告‘新中国动画学派’不是做选择题,而是在动画艺术所有可能的方向,进行全面探索的文化自觉。”
本报记者孙佳音
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