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述的这位人物是熊十力,他是中国新儒学的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新儒学八大家”之一,与他的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等人共同推动了新儒学的兴起。熊十力的学术贡献不容忽视,他的“熊学”思想影响了无数的学者和思想家,不仅在国内学术界树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大英百科全书》曾赞誉他与冯友兰一起是“中国当代哲学的杰出人物”。然而,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哲学大师,最终的结局却充满了悲凉。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讲述熊十力的传奇故事。
熊十力出生在湖北黄冈,1885年是他的出生年份。熊家虽然贫困,但他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乡村塾师。在那样的环境中,熊十力常常帮助邻居放牛,闲暇之余便跟随父亲学习文化,过着艰苦但充实的日子。13岁时,熊十力的父母相继去世,孤独和生活的压力让他感到无比沉重。大哥决定将他送到父亲生前好友何圣木先生执教的乡村学校,希望能够改变熊十力的命运。然而,由于熊十力性格刚烈,无法忍受传统学堂的束缚,不到半年,他便选择离开,开始了自学之路。
展开剩余75%熊十力从小便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自信,甚至在年少时便豪言:“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他在阅读陈白沙的《禽兽说》时深受触动,心生感慨,认为自己的身体只是暂时的容器,而只有内心的真理才是永恒的。他开始真正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人生的真正目标。
在那个清朝即将灭亡、国家面临外敌侵略的动荡时代,熊十力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立志要为国家、为民族解忧。1902年,他投笔从戎,加入了湖北新军第三十一标,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1911年,熊十力参与了震撼中外的武昌起义,担任了湖北督军府参谋。然而,辛亥革命失败后,熊十力对政治局势的无力感愈发强烈。国内军阀割据,腐败严重,甚至连孙中山也未能避免被排挤。熊十力痛心疾首,最终总结出:“祸乱之起因皆在于军阀官僚之贪淫侈糜,卑屈苟且,以及国民之昏然无知。”他因此决定彻底脱离政界,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着眼于提升国民道德修养。
1932年,熊十力历时十年心血创作的巨著《新唯识论》终于问世,这一作品奠定了“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基础。然而,书中内容激起了不少争议,甚至连他的老师欧阳竟直言批评熊十力“灭弃圣言”。尽管如此,也有不少学者站出来支持他,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就称熊十力为“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
1949年,国家迎来了解放,熊十力内心充满了不安。虽然他渴望回到北大或家乡湖北专心学术,但他内心始终有疑虑。当时,政府并未忘记这位著名学者,热情邀请熊十力前往北平参与国事。1950年3月,熊十力抵达北京,政务院秘书长齐燕铭亲自前往车站迎接。当时,熊十力感慨万千:“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祖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从此将一去不复返!”
当时,熊十力住在北平什刹海后海的一座小四合院,周围有不少老友新朋常来探访。梁漱溟、林宰平等人,以及不少党内外的知名人物如董必武、郭沫若、徐特立等人也常常前来,熊十力的生活因此充满了温馨与舒适。除了学术研究,他还积极参与国家的文化建设,多次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写信,为新中国的文化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社会政治形势骤然紧张,熊十力的著作被批判为“反动复古主义”。曾经的好友也被迫遭受批斗,许多人因此身陷囹圄。熊十力在面对这种局势时,感到无比迷茫和无助。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发呆,内心的愤懑和忧虑无法用文字表露。当他看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这篇文章时,他感到自己不仅无法再写出任何学术著作,连承载中国文化的希望都已化为泡影。
熊十力甚至开始在街头和公园中漫无目的地游荡,口中不断喃喃自语:“中国文化亡了!”到最后,他选择在1968年5月24日于上海虹口医院拒绝进食,期望借此结束痛苦的生命。终究,84岁的熊十力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离世,给这个时代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思想遗产。
发布于:天津市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