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沈阳市举行“双十节”露天庆祝大会,苏军驻沈阳卫戍司令冯仲云在台上正热情洋溢地发表讲话,突然,他的视线被台下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住了。
这人戴着低檐的狗皮帽,帽檐几乎遮住了他的眉毛,他的脸部被口罩遮掩,唯一清晰可见的只有那双锐利的眼睛。冯仲云看着那双眼睛,觉得极为熟悉,仿佛曾经在哪儿见过。那眼神犀利得让人难以忘记,在冯仲云的一生中,这种眼神他并不常见。
冯仲云心中暗暗感到震动,感觉自己一定在哪里见过这个人。就在他思考时,讲话已经结束,那人依然站在人群中。冯仲云赶紧下台,带着警卫员悄悄地向那人靠近。就在两人接近时,那人似乎察觉到了,忽然转身加快脚步,朝着市区的方向走去。冯仲云眼疾手快,随即加速跟了上去,不愿落下半步。
展开剩余80%不久后,那人进入了一家杂货店,冯仲云毫不犹豫地也跟着走了进去。店铺的门面很大,共有六个房间,显得相当显眼。冯仲云心里想着,难道他是进来买东西的吗?但当他走进店铺时,却没有看到那人。冯仲云连忙询问店员:“刚才那人呢?”店员回答:“他是我们掌柜的,已经去后院了。”
冯仲云心中一动,接着问:“他贵姓?”店员答道:“姓高。”冯仲云心里一惊,问:“这家店开了多少年了?”店员回答:“五年了。”冯仲云似乎有些不耐烦,连忙说:“我认错人了。”然后转身离开。
走在回去的路上,冯仲云的步伐变得迟缓,脑海中不断回忆那双眼睛的神情。渐渐地,他终于想起了,那人很像是抗联第六军的军长戴鸿宾!一想到这里,冯仲云的心脏不禁一震。
四年前,戴鸿宾在带着两支手枪、四万元伪币和60多两黄金的情况下脱离了部队,之后再也没有消息了。关于他失踪后的种种猜测,也一直流传着:有的说他回到了老家隐居;有的说他投靠了日本人,成了汉奸;也有的说他投奔了蒋军,成了特务。冯仲云没想到,竟然会在这里见到他。
那么,戴鸿宾为何会离开部队?他此时出现在庆祝大会上又有什么意图呢?
抗联的历史众所周知,特别是其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在所有的抗日队伍中,抗联的处境是最为困苦的。东北的地广人稀,冰雪漫长的冬季使得生活异常艰难。抗联的军队不仅与外界失联,且孤军奋战,靠的是自给自足。不同于华北的青纱帐和华南的芦苇荡,东北几乎没有可以依托的地方,严寒和饥饿让他们每年只能靠野果和野草维生。
尽管如此,抗联的3万人竟然成功地击败了16.6万日军。日军为打压抗联,曾动用数十万兵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讨伐”。到1938年,抗联的“冬天”终于降临,日军不仅对抗联进行了猛烈的军事打击,还将当地百姓驱赶至定居点,严格限制自由,切断了所有补给。
在这绝望的环境下,抗联内部的动摇者开始增多,许多干部选择离开,或投敌,或牺牲。1937至1938年间,抗联共有13位师长投敌,其中包括了2名军长——谢文东和李华堂。而为国捐躯的还有8位军长,如杨靖宇、王德泰等。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唯有周保中一位军长。
然而,关于戴鸿宾的事则较为复杂。他是抗联第6军的军长,夏云杰在1936年去世后,戴鸿宾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军长。戴鸿宾从团长升至军长,这并非偶然。戴鸿宾出生贫寒,家境困苦,但他从小就培养了坚韧的性格。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抗日活动,最终成立了抗日武装,展现出出色的指挥才能。经过多次战斗的磨砺,戴鸿宾成为抗联中非常重要的军事指挥官。
然而,抗联的生死存亡从未轻松过。戴鸿宾曾经指挥一场重要战役,面临敌军包围时,他果断决定带领队伍渡过黑龙江,结果因突如其来的炮火引发了苏联误解。戴鸿宾在战斗中的决策与领导能力并未改变,但他也因此与抗联暂时失去了联系。
在沈阳这次偶遇后,冯仲云与戴鸿宾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彼此解开了误会。冯仲云并未追究戴鸿宾的过错,因为他意识到戴鸿宾在关键时刻没有背叛组织,反而保存了重要的黄金并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冯仲云决定为他争取复职,戴鸿宾最终重新获得了组织的信任,并在后来的东北剿匪战役中大展拳脚,立下赫赫战功。
戴鸿宾的最后一战发生在1949年,时任吉林省公路局局长。他的传奇一生在1968年画上了句号,享年57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遭遇怎样的艰难时刻,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自己的过错负责,终将获得重生与赦免。
参考文献:
《东北抗日联军:大事记》,白山出版社
发布于:天津市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